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為認真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政法〔2021〕70號),推動我省制造業優質企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促進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產業鏈提升為導向,堅持系統思維和統籌協同,健全培育體系和工作機制,強化政策引導和精準服務,加快培育發展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含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以下簡稱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以下簡稱領航企業)為代表的優質企業,發揮優質企業領頭雁、排頭兵作用,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打造優良產業生態,推進制造強省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工作目標
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聚焦重點產業鏈,篩選一批有能力、有志向引領產業鏈發展的優秀企業開展培育提升,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市場領先的“小巨人”企業,引導“小巨人”企業成長為國內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力爭到2025年,全省培育省級以上(含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和納入國家培育庫的領航企業100家,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點任務
(一)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1.實施專精特新培育工程。按照“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方向,著力構建由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組成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打造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生產管理精細、工藝技術獨特、創新能力強、增長速度快、產品質量優、發展潛力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實施單項冠軍培育工程。以專精特新企業為重點,支持企業深耕主業,加強創新,培育品牌,提升品質,著力培育一批專注細分產品市場、長期深耕產業鏈某一環節或產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較強的市場地位和較高的市場份額、抗風險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單項冠軍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以單項冠軍企業為重點,支持企業整合國內外資源,優化產能布局,加快并購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延伸產業鏈,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著力培育一批長期具有生態主導能力、綜合實力較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產業鏈領航型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陜西證監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高優質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4.推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引導優質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新產品開發。支持優質企業牽頭或參與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優質企業、省內高校、研發機構之間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5.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針對產業鏈空白、薄弱環節,組織實施產業鏈固基強基工程,鼓勵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攻關,集中力量攻克產業“卡脖子”難題。支持優質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基礎零部件、基礎電子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高端儀器設備、集成電路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產品、裝備攻關和示范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6.加快創新成果規模化產業化。鼓勵優質企業積極參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平臺資源和政策,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推廣應用,形成一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7.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充分發揮優質企業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中的中堅作用,組織參與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做強長板優勢,補齊短板弱項,打造新興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鼓勵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圍繞主業和產業鏈上下游通過并購重組、資本運作、招商補鏈、戰略合作等方式整合產業資源,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商務廳、陜西證監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8.打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生態。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載體,支持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發揮產業鏈龍頭作用,對上下游企業開放資源,在技術攻關、產品配套、品牌渠道、數字轉型、資金融通等方面,帶動關聯度高、協同性強的中小企業進入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鼓勵中小企業加強與優質企業的協同創新、配套合作,持續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促進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現代產業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9.加快重點產業鏈集群化發展。支持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聯合上下游企業在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汽車、現代化工、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等。推動優質企業中的省屬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領域集中,加快在制造業關鍵環節和中高端領域布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10.推動智能制造發展。依托優質企業加快研發推廣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裝備,培育創建一批示范引領作用強、綜合效益顯著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行動和省屬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打造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和示范樣板項目。支持優質企業參與百萬工業APP培育行動,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積極拓展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促進數字化賦能,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1.促進融合創新發展。支持優質企業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開展兩化融合貫標,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主導制定國內國際技術規范和標準,提高中高端供給能力。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培育創建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模式和工業設計中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2.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優質企業應用綠色技術、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開展全生命周期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樹立資源節約標桿。支持參與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培育創建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五)增強培育工作的支撐保障能力
13.加強管理創新和文化建設。實施企業管理提升專項行動,鼓勵推動組織管理變革,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強化資源集約管理和配置、做好風險防控,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加大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力度,增強風險防范和價值創造能力。引導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提高企業員工凝聚力、創造力和社會認同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提升開放合作水平。鼓勵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積極開展跨國并購,全球布局研發設計中心、貿易機構、分銷中心,優化生產網絡和供應鏈體系,有效對接和利用全球資源。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支持優質企業境外投資,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充分利用西安市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平臺作用,以完善優化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為目標,加快引進重大產業轉移項目,推動相關產業深入融入國際產業鏈分工,實現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強化高端人才支撐。推動各類人才計劃向優質企業傾斜,落實各類人才獎勵補貼和生活保障政策,招引一批高端人才,校企聯合培養一批技術型人才,為培育發展優質企業提供人才支撐。鼓勵企業依托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吸引高層次專家團隊和高素質技能人才。持續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行動和職業經理人培育行動,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對優質企業的精準服務
16.健全優質企業動態培育庫。圍繞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鏈,按照“挖掘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分類建立覆蓋各層次、各培育階段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培育庫,每年篩選確定入庫企業,進行重點培育,開展分類指導、核查評價、動態跟蹤,提供政策支持與服務。優質企業必須從培育庫企業認定產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17.建立“企業直通車”制度。將優質企業列為省市縣(區)三級入企聯系重點對象,建立“企業直通車”制度,及時掌握企業訴求,指導用好惠企政策,協調解決土地、用工、用能等問題。重點將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納入領導干部掛鉤聯系范圍,通過領導包抓、“一企一策”等方式,促進政策直達、解難幫困和精準指導。(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有關部門配合)
四、保障措施
18.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省、市、縣(區)三級聯動,工信、科技、財政、商務、國資、證監等相關部門協同的優質企業培育工作機制,具體由省工信廳牽頭負責,統籌協調推進全省培育提升工作。各部門要按照明確的任務分工,進一步細化措施、壓實責任、強化督導,確保完成全省推進優質企業培育的各項目標和任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加大政策支持。統籌用好產業發展、中小企業發展等專項資金,優先對優質企業給予重點支持。推動企業融資能力提升和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支持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投聯動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各市(區)可結合實際制定相應配套支持政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陜西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0.開展總結示范。加強相關政策宣貫解讀,加大對優質企業及優秀企業家宣傳報道,提升企業影響力。加強對“專新特精”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的跟蹤管理,認真總結企業在培育提升工作中典型經驗和好的做法,選擇一批典型經驗,通過編寫案例集、組織培訓班、經驗交流會、企業現場會等多種形式進行示范推廣,營造培育優質企業的良好氛圍。各市(區)及省級相關部門,每年12月底前報送培育優質企業工作開展情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